又是一年就业季,各种双选洽谈会、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比比皆是,令毕业生眼花缭乱。有些不法分子也看准这次“时机”,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里和社会经历少,防范意识差的特点进行诈骗。大学生轻则财产受到损失,重则人身安全受到伤害。所以大学生在寻求一份好工作的同时,也要谨防诈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各类招聘陷阱,具体表现为:
(1)招聘传销。传销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一般此类招聘信息招聘数量多,对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无要求,薪资为底薪+提成,要求求职者购买产品后销售给下线。
(2)骗取钱财。发布此类信息的单位一般以培训费用、抵押金、服装费等为由,要求求职者缴纳一定费用后方可工作,其目的是为骗取钱财。国家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人员收取费用。
(3)为企业打广告。发布此类信息的单位利用网络招聘平台免费发布招聘信息的便利为自己打广告,在众多招聘网站长期发布招聘信息,夸大招聘数量,产生广告效应。
(4)高薪诚聘。遇到“高薪诚聘,年薪过万”,“包吃包住,立即上岗”,“工作轻松,待遇一流”这类信息,没有经验的求职者都会怦然心动,提醒广大求职者,千万别头脑发热,不要盲目轻信。
(5)岗位骗招。某些单位招聘岗位为内勤、办事员、销售员等,更有甚者包装岗位名称,求职者进入企业后没有底薪,没有福利,实际工作是拉业务,搞销售。
(6)通过招聘“巧”办务工证。此类招聘信息大多不实,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招聘本市劳动力不足的证明,用来办理外地劳动力务工证。
(7)试用陷阱。此类招聘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鱿鱼”,利用试用期和正式录用后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差异,来使用廉价劳动力,甚至试用期变成“白用期”。
如果遇到可疑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辨别企业是否真实可靠:
(1)查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确定是否真实可靠。
(2)到大型招聘网站浏览企业的招聘信息,一般正规企业都能查到一些信息。
(3)百度搜索企业,看有无关于传销等不良新闻报道。
(4)查看公司联系电话,是否被列入“黑名单”。
同 学们在找工作过程中一定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遇事多留心眼。不要轻易相信陌生来电及短信告知的用人信息。不要轻易将身份证、银行卡等 重要证件交给他人,更不要汇钱进入陌生帐号。参加宣讲会、面试时尽可能与同学结伴而行。当独自前往外地应聘时一定要跟老师、父母或者同学打好招呼,告知他 们自己去哪应聘,面试联系人等详细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愿同学们都能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怀揣梦想,继续前行。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2017年9月